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為止,台灣青少年私密性影像案件通報數高達3104件,是2018年的5.7倍;主責進行青少年自拍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的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易甫也發現,青少年的自拍動機主要與現代健身風氣有關,「因想檢視體態或健身成果」,不但顯示出現今青少年間的容貌焦慮,相關影像也容易遭有心人士利用。
根據台灣展翅協會與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的調查報告指出,該調查報告是以2018年針對六都青少年自拍認知與行為調查為基礎進行研究,並將範圍擴大至全國,耗費3個月時間,採樣2908人進行分析。在六都青少年自拍「無裸露」私密部位照片或影片的比例從2018年3.31%上升至2024年4.2%;拍攝「裸露」私密部位照片或影片的比例也從1.01%上升至2.14%。
對此,主責研究的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易甫就表示,追溯相關自拍動機可以發現,青少年間主要是出自於「健身風氣」影響,想從而檢視或分享自己的體態,卻容易被不肖人士拿來作為不法使用,更顯示出青少年間有較高的身體與面部焦慮。
台灣展翅協會秘書長陳逸玲指出,兒少自拍性影像的部分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別,分別為情侶間、網路誘拐與同儕影響,其中在情侶關係與網路誘拐中,常見「你不拍是不是就是不愛我」、「不拍就分手」、「我只會自己一個人看」等話術。他們不會要求少年少女們不拍,「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不能否認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對於正在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更是往往長輩們強硬要求不要做什麼,就越要做什麼。
陳逸玲強調,針對兒少自拍性影像最重要的仍是預防,網路世界之大,再嚴密的保護網總會有疏漏的時間,大人不可能擋下所有的惡意,唯一的方法是讓孩子們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培養孩子數位、公民素養與關係教育,能對事件做出是非判斷。如情侶間要求拍攝可以思考,「他這樣是真的喜歡我嗎?」、「我真的想要拍嗎?」;若真的不幸遇到遭人持裸照恐嚇,更應該教育他們「勇於開口求救」,「求救並不丟臉」。
儘管調查報告中顯示,親子關係與私密影像行為呈現負相關,顯示出提升親子關係將會是預防措施中的有效介入手段,但陳逸玲指出,正向的親子關係有助於預防,「但不代表不會發生」,家長應在日常關係中建立有效且高品質陪伴,強化保護因子,「讓孩子願意開口、願意求助」。
根據統計,在真的不幸遇到類似事件中的孩子,僅有30%願意開口求助,有高達60%孩子傾向與同儕分享,主因全是「怕被罵」,因此家長平時也因保持開放態度,「不指責、不批判」,若真的發生事情,家長可以強調,「我可能會生氣,但這是因為我在乎你會不會受傷」,建立彼此信任基礎。
而針對並非當事人,但將私密性影像轉發的學生,陳逸玲指出,若發生在校園,且只是學生間的轉傳相對單純,只需針對學生間進行輔導,告知學生這樣的轉傳是「違法行為」,更不能因此去嘲笑、霸凌同學,培養學生同理心,「如果這是你你會開心嗎?」,但若是網路上的轉傳處理則相對複雜,相關影像的下架往往需要透過第三方網站的同意,並須通報性影像處理中心,影像部分往往無法及時下架處理,而被害人也容易遭持有人加以恐嚇威脅,還需社工與警方協助。
陳逸玲強調,最重要的仍是加強兒少的心理韌性,透過親職教育強化家庭保護力,在學校端也需深化性別平等與數位公民教育,同時教導孩子親密關係與人際關係間應有的界線,才能真正有助於影像性剝削的預防與被害人復原。
對此,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指出,已加強宣導兒童及少年網路性剝削防制,倘發現有兒少遭受威脅恐嚇散布性影像情形,請保持鎮定、停止責備,並陪同兒少儘速至警局報案。另各地方政府也有提供兒少性影像被害人保護服務措施,包含被害人身分隱私保密、社工陪同詢(訊)問等刑事司法程序保障、保護扶助服務等,以支持被害人求助。
保護司指出,衛生福利部已設立性影像處理中心及諮詢熱線,提供性影像移除之諮詢及申訴服務。服務時間為上午9時至晚上10時,365天全年無休,如需諮詢性影像相關問題,可以直接撥打諮詢熱線02-6605-7373;若習慣文字溝通,亦提供線上文字諮詢服務(https://siarc.mohw.gov.tw/consult.php);倘有性影像案件需移除下架,也可至衛生福利部首頁的性影像處理中心(https://siarc.mohw.gov.tw/)進行線上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