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暴躁易怒 及早治療更勝壓制 – 自由健康網


▲許多孩子並非「故意」惹怒大人,而是缺乏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圖為情境照。(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

陳小弟自9歲起便經常對隔代教養的祖母發脾氣,在學校學習不耐煩、語氣無禮、行為衝動。12歲時家人帶他到身心科就診,確診為「侵擾性情緒失調症」(DMDD),若未能及時介入治療,成年後可能演變為人格特質異常的精神疾患。

情緒失調行為衝動 必須醫療介入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科醫師朱佳俊指出,越來越多家長因孩子極端易怒、脾氣暴躁、反抗權威、挑釁師長,甚至出現攻擊行為、人際困難等情形而求診,部分經評估後,符合DMDD或「對立反抗症」(ODD)的診斷。

請繼續往下閱讀…

DMDD屬於情緒調節障礙,兒童或青少年每週會出現3次以上的嚴重情緒爆發,可能透過言語或肢體表現出攻擊性,如摔物、咆哮或攻擊他人;ODD則是對成人或權威人物的反抗與挑釁,會故意違抗命令、頂嘴、推卸責任等,也常伴隨易怒、愛記仇等情緒問題。

朱佳俊提醒,這些行為未能及時介入處理,成年後可能演變為人格特質異常,甚至合併憂鬱、焦慮、物質濫用等精神疾患,在人際關係中陷入長期衝突與誤解。

缺乏情緒調節力 須家庭參與治療

臨床上曾遇過一位自小被認為「脾氣差、難帶」的個案,青少年時期符合DMDD與ODD的診斷,卻因家庭資源不足,未能接受心理治療。成年後,他在職場上與上司難以相處,情緒失控時甚至出現暴力行為,最終因衝突激烈而觸法。

朱佳俊表示,DMDD與ODD有效的治療方式,通常會結合心理治療、家庭參與,以及必要時的藥物治療。家長的理解與配合尤其重要,因為許多孩子並非「故意」惹怒大人,而是缺乏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已成年的患者,治療上更需細膩地觀察其不典型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協助他們重建自我認識、修復人際關係,比單純壓制症狀更具意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敏盛醫療體系歡慶創立50週年 打造台灣智慧健康新標竿 | 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

健康網》川普「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分兩類 醫談預防法 – 自由健康網

The request could not be satisf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