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將經痛分為4型,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中藥調理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恢復生活品質;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生理期來時,總是會腹痛、腰痠、情緒低落,甚至手腳冰涼,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板橋樹林風澤中醫診所醫師陳坤儀表示,這不是「正常」的月經反應,而是身體在說「我需要被照顧了」,中醫將經痛分為氣滯血瘀型(情緒壓力型)、寒凝血瘀型(寒冷型)、氣血虛弱型(體虛型)、寒濕凝滯型(濕氣型),可以透過針灸治療、中藥調理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恢復生活品質。
陳坤儀指出,在中醫理論中,經痛屬於「經行腹痛」、「經痛」的範疇。月經反映的是整體的氣血流動和身體內在的平衡。當經血無法順暢地流動、寒氣停留體內,或氣血不足時,就容易引起疼痛。
氣滯血瘀型(情緒壓力型)
●症狀:經前腹痛,脹痛,經血夾有血塊,胸脅脹痛。
●常見體質:情緒壓抑、壓力大、易怒。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代表方劑:逍遙散、少腹逐瘀湯。
寒凝血瘀型(寒冷型)
●症狀:經期小腹冷痛,得熱則緩,經血暗紅有塊,手腳冰冷。
●常見體質:愛喝冰飲、體質虛寒。
●治療原則: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代表方劑:溫經湯。
氣血虛弱型(體虛型)
●症狀:隱隱作痛,喜按,經量少,色淡,面色蒼白。
●常見體質:長期疲倦、飲食不佳、產後體虛。
●治療原則:補氣養血,調經止痛。
●代表方劑:當歸補血湯、八珍湯。
寒濕凝滯型(濕氣型)
●症狀:小腹冷痛,得熱則減、形寒肢冷,帶下綿綿,舌苔白膩而滑。
●常見體質:頭重昏沉、易疲累、易水腫。
●治療原則:行氣祛濕,溫經止痛。
●代表方劑:完帶湯。
中醫調理方法
●針灸治療:常選穴位如關元、三陰交、中極、足三里,幫助行氣活血、止痛安神。如果害怕針灸的患者,也可用丹田灸溫暖胞宮,加強腹部穴位的氣血循環。
●中藥調理:根據個人體質開立專屬處方,建議經期前1週開始服用,並持續調理3-6個月,來緩解經痛症狀。
●良好生活習慣:保暖,尤其避免經期著涼;減少冷飲、冰品,少吃生冷食物;經前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疲勞;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記得休息,不要勉強自己,照顧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陳坤儀強調,經痛雖常見,但不代表是「正常」現象。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透過整體調理、個別治療,能有效改善痛經問題。若經痛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儘早就醫,讓身心恢復平衡與舒適。
板橋樹林風澤中醫診所醫師陳坤儀。(板橋樹林風澤中醫診所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