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7 月 2025


教育部評選「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台北市、新北市、嘉義縣、台南市獲得特優。圖為台南市舉辦「健康我最行」闖關活動,師生、親子一同學習。(教育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教育部評選「健康促進學校計畫」,台北市、新北市、嘉義縣、台南市獲特優,結合公部門與民間的力量,例如讓牙醫師到學校教牙齒保健知識、用密室逃脫宣導菸害防制。

教育部五日指出,「健康促進學校計畫」透過學校、家庭、社區結盟,讓親師生對健康議題有更普遍的了解,進而提升健康素養、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

獲得「特優獎」的台北市整合跨局處資源,並與醫療院所合作,透過愛眼護照、親職講座、口腔檢查及牙醫師塗氟等措施,提升親師生視力保健素養,並降低學生蛀牙率。

同樣獲得特優的新北市,攜手大專校院以AI機器人密室逃脫情境融入校園電子煙防制創新教學;嘉義縣結合牙醫師、藥師公會、醫院、衛生局,運用行動醫療車送愛到山區偏遠學校,提供健康資源及師生照護。

台南市則是推動健康護照,搭配點數獎勵機制,鼓勵學生規律運動,並在偏鄉學校設置牙科診療椅,發展豐富多元的特色活動,強化健康行動力。

教育部期盼透過健康促進計畫,讓校園與家庭、社區緊密連結,共同打造健康支持性環境,讓健康成為生活日常。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專家認為,學習如何應用人工智慧,判斷那些任務可以交給AI處理,哪些事情需要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樣重要;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吳柏軒/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自ChatGPT問世近3年來,人工智慧(AI)對學習的影響備受爭議,多數人擔心使用AI會導致批判性思考能力下降,甚至認為過早開始使用AI工具,可能無法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不過澳洲南澳大學的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AI類似於當年計算機問世初期,教育界尚未即時調整評量方式,導致工具被誤解或低估。學習如何應用人工智慧,判斷那些任務可以交給AI處理,哪些事情需要創造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樣重要。

The Conversation》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項針對使用ChatGPT、搜尋引擎、自己的大腦撰寫4篇論文的研究,研究進行到第4篇論文時,3組參與者交換任務—原本用AI的參與者改用人腦撰寫,原本用人腦的則首次接觸AI,結果發現使用AI的參與者在腦波活動與語言分析中顯示出較低的認知參與度,且對自己寫過的內容回憶較差。研究人員認為,這是長期使用AI導致使用者累積認知債務,不過也提到只有18名參與者(1組6名)完成第4次實驗,因此實驗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南澳大學教育未來研究中心學習變革與複雜性中心副教授兼副主任維托米爾·科瓦諾維奇(音譯,Vitomir Kovanovic)、發展講師麗貝卡·馬羅尼(音譯,Rebecca Marrone)則認為,這項結果來自於實驗的特殊設計,前3次實驗大腦組的神經連結變化讓他們更加熟悉流程,這稱為「熟悉效應」,而當AI組終於有機會動人腦,卻只做了1次任務,因此他們無法匹敵人腦組。

科瓦諾維奇與馬羅尼認為,AI的出現帶來的改變,就像當初計算機改變動手算一樣,AI應該能幫助我們達成過往難以完成的任務,但仍需人類進行高參與程度。與其擔心AI讓人變笨,不如訓練學生如何聰明地運用AI,才能避免認知怠惰,並真正培養今後所需的思考力與判斷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7月03日訊】腦霧、健忘、反應慢?生活5大毒源+排毒食物你一定要知道!【神經內科醫師 陳惠萱|健康1+1 JoJo】

腦霧、健忘、腦袋遲鈍,日常生活中哪些潛藏危機,正悄悄影響你我的大腦健康???

專家公開5類超強排毒食物,例如大蒜、黑木耳、海藻等,幫助體內螯合重金屬、促進代謝排出。現在就從飲食與生活習慣開始,遠離毒害、重啟清晰思緒與健康活力!

【今日專家】
陳惠萱
〈長安醫院神經內科暨輔助醫學中心〉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博士班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科醫師
+〈輔助醫學醫學會〉理事
+〈輔助醫學漢方草本芳香療法委員會〉召集人
+〈功能醫學臨床培訓 IFECP〉認證醫師
+〈美國NAHA level 2〉國際芳療師
+ FB粉絲頁〈診間的美日聊療-陳惠萱醫師〉

【時間】
美東時間早上9點:7/5 週六 9:00am
中港台時間晚上9點:7/5 週六 9:00pm

(責任編輯:李紅)

本文網址: https://www.ntdtv.com/b5/2025/07/02/a104000281.html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表示,照骨齡可以預測孩子的身高,但並非鐵口直斷,通常會有5-7公分的誤差範圍;示意圖。(圖取自pexels)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暑假到了,很多家長會帶孩子照骨齡,除了想要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進度以外,更想知道孩子大概會多高。美迪大直婦產科診所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陳奕成表示,臨床上會參考統計資料,只要用孩子目前的身高,乘上對應的「成長百分比」,就能簡單算出預期的成年身高範圍,不過這並非鐵口直斷,通常會有5-7公分的誤差範圍。

陳奕成在臉書專頁「兒童內分泌 陳奕成醫師的樂高園地」發文說明,骨齡檢查代表的是孩子的發育程度,有些孩子10歲,但骨齡檢查發現手掌骨有12歲的成熟度,就會說小朋友發育太快;相對的,也有些孩子一樣是10歲,但骨齡檢查發現手掌骨只有8歲的成熟度,就會認為小朋友的發育有遲緩的現象。

陳奕成指出,孩子長高主要靠的是骨頭末端的「生長板」。但是生長板會隨著發育的進展逐漸關閉,生長板一旦關閉,就代表身高不會再顯著增加,也代表孩子的成長已經接近尾聲。因此骨齡檢查結果越成熟→生長板越接近關閉→孩子長高的時間就越少;骨齡檢查結果越年輕→生長板越還不會關閉→剩餘成長空間越多。

陳奕成舉例,假設一個10歲的男孩,骨齡檢查結果是9歲,上面提到的資料告訴我們:9歲骨齡的男孩還有25%身高可以生長,如果他現在身高量起來有140公分,代表將來有機會長到約186公分(140÷ 0.75=186)。

陳奕成說,根據過往的經驗來看,預測值和實際成人身高,通常還是有5-7公分的誤差範圍。尤其像是某些特殊成長情況的孩子,比如之前提到很多的SGA(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寶寶,骨齡的預測結果可能就有更大的誤差。因此他通常會結合孩子的整體狀況,包括成長曲線、父母身高、內分泌功能等,一起做出更完整的評估和判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表示,建議用流動水清洗蔬果,表面粗糙可使用軟毛刷,且不應使用清潔劑清洗。(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一篇關於蔬果安全的網路文章在癌症病友圈中廣為流傳,引發不少人對蔬果產生恐慌,甚至擔心蔬果是否還能繼續食用。對此,營養師陳冠蓉提醒,不要因為一篇文章就對蔬果心生恐懼。挑選時優先選購當季、有機認證的蔬果、多攝取芽苗類蔬菜;用流動水清洗蔬果,表面粗糙可使用軟毛刷,且不建議使用清潔劑清洗。

陳冠蓉於臉書「蓉媽咪營養師健康寶典」發文指出,蔬果攝取對身體有多方面好處,包含:

●抗老、抗發炎

●調整腸道機能

●抗癌、防癌

●健康減重

陳冠蓉提供以下3點聰明挑選蔬果的建議:

1.優先選購當季、在地農產品:不僅較少依賴化學農藥或肥料,風味與營養也更佳。

2.選擇有機或產銷履歷認證蔬果:來源清楚、風險較低。

3.多攝取芽苗類蔬菜:如三日苗、紫高麗菜苗等,氣味特殊蟲害少,農藥使用也相對少,營養密度高,富含抗發炎植化素如「蘿蔔硫素」。

營養師表示,蔬果攝取對身體有多方面好處,包含:抗老、抗發炎、調整腸道機能、抗癌、防癌、健康減重。(圖取自freepik)

陳冠蓉分享,正確的蔬果清洗方式,依照美國 FDA與台灣食藥署建議:

●流動清水沖洗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

●不建議使用洗碗精或消毒水,避免吃進不必要的化學殘留。

●表面粗糙的蔬果,可輔以軟毛蔬果刷進行清潔。

陳冠蓉強調:「聰明挑選、清洗得當,蔬果仍然是我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呼籲民眾不要因網路傳言而恐慌,反而忽略蔬果對健康的正面幫助,建議「餐餐都要吃蔬果」,從日常中打造健康體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醫師提醒,毛巾、梳子、指甲刀、鞋子等個人用品,最好不要共用,以免傳染頭癬或甲癬;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皮癬菌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因此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提醒,像是毛巾、梳子、指甲刀、鞋子等個人用品,最好不要共用,以免傳染頭癬或甲癬。至於夏天常去的游泳池,水中有有氯或其他消毒劑,降低了真菌存活的可能;而在健身房時建議穿鞋、使用個人毛巾,並在運動後立即洗澡並徹底乾燥皮膚。

烏惟新在臉書專頁「皮膚專科 烏惟新醫師」發文指出,皮癬菌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傳染:

●直接接觸:與感染者的皮膚直接接觸,可能傳染。例如,接觸患有癬病的皮膚區域。

●間接接觸: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如毛巾、衣物、鞋子、地板等,這些物品可能帶有皮癬菌的孢子。

●動物:與受感染的動物(例如貓、狗)接觸也可能傳染。

●環境傳播:皮癬菌孢子可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存活,例如公共浴室、游泳池、更衣室等地。

●梳子:如果他人患有頭癬(頭皮的真菌感染),使用其梳子可能傳染,因為梳子上可能殘留皮癬菌孢子。建議避免共用個人物品,特別是與頭皮或頭髮接觸的物品。

●指甲刀:若他人患有甲癬(指甲真菌感染),共用指甲刀可能傳染皮癬菌,因為指甲刀可能接觸到感染部位的真菌孢子。建議使用個人專用指甲刀,並在每次使用後消毒。

游泳池、健身房會感染嗎?

●游泳池:游泳池本身的水通常含有氯或其他消毒劑,降低了真菌存活的可能,但周圍的潮濕環境(如池邊、更衣室地板)可能成為皮癬菌孢子的溫床。若赤腳接觸這些區域,可能感染香港腳或體癬。建議在這些地方穿拖鞋。

●健身房:健身房的共用設備(如瑜伽墊、器械)、更衣室地板或淋浴間是高風險區域,尤其是潮濕的環境有利於真菌滋生。共用毛巾或赤腳走動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建議穿鞋、使用個人毛巾,並在運動後立即洗澡並徹底乾燥皮膚。

預防頭癬、甲癬措施

●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澡,保持皮膚乾燥,特別是腳部、腋下等易潮濕部位。

●避免共用物品:不共用毛巾、梳子、指甲刀、鞋子等個人用品。

●穿著保護:在公共場所(如游泳池、健身房)穿拖鞋,避免赤腳接觸地面。

●定期消毒:清潔和消毒可能接觸真菌的物品,如指甲刀或運動器材。

●注意動物接觸:與寵物接觸後洗手,若懷疑寵物有癬病,及早帶其就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文:阿爾緬.內爾塞西安(Armen Nersessian,BBC記者)

你是否曾經無緣無故感到腹脹、疲倦,或整體狀態不佳?這可能是你的腸道在向你發出訊號。

腸道健康不僅關乎消化,更是免疫力、心理健康和整體活力的基石。

腸道微生物群由數兆個細菌和微生物組成,它們依賴富含營養、均衡的飲食來維持。

但不良的飲食選擇會破壞這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可能導致消化問題、發炎,甚至慢性疾病。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抗菌素抗性生物研究中心的高級講師朱莉.麥當勞博士(Dr Julie McDonald)表示,腸道失衡不僅僅表現為消化方面的症狀,還可以多種形式出現。

每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群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

這意味著,雖然有些人的消化系統天生更有韌性,但其他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干擾。

基因、環境、飲食,甚至早期生活因素——例如是剖腹產還是自然分娩——都會影響腸道健康的形成。

這種腸道微生物群的獨特性也給研究人員帶來挑戰。

雖然科學家已經能夠識別出一些核心的有益菌群,但要準確找出導致健康惡化和疾病的微生物仍十分複雜。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專家認為,腸道健康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壓力程度和幸福感。

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

「飲食選擇對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影響深遠。」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臨床研究員兼醫生班傑明.穆利什博士(Dr Benjamin Mullish)說。

「我們在研究中看到,飲食的改變——例如減少肉類攝取或增加纖維攝取——可以顯著改變腸道菌群。」

例如有研究顯示,即使整體微生物多樣性未必增加,但引入如優格和發酵乳飲品等發酵乳製品,也有助於促進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的生長。

但飲食並非唯一影響因素。

其他影響腸道健康的重要因素包括:

  • 睡眠與壓力:睡眠不足和慢性壓力對腸道健康有負面影響
  • 運動:體能活動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群
  • 抗生素:醫療與農業中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會擾亂腸道細菌,並增加抗藥性

一項日本最新研究發現,多吃豆類與蔬菜可透過促進有益腸道菌生長來降低壓力。

這項針對約1000名健康、以女性為主的成年人進行的研究指出,富含益生菌與纖維的飲食,有助於增加毛螺菌屬(Lachnospira)這類對維持腸道健康與完整性至關重要的細菌。

穆利什博士也指出腸道與大腦之間的聯繫:「迷走神經連接腦與腸,像血清素與多巴胺這類神經傳導物質都源自腸道。」

「新興的研究顯示,腸道健康可能影響行為、壓力水平,甚至心理健康。」

有益腸道的最佳食物

發酵食品含有益生菌——這些活性細菌可幫助平衡腸道微生物群。

研究顯示,攝取富含益生菌的食物能改善消化、減少腹脹、並支持免疫系統。

常見的發酵食物包括:

  • 酸奶(含活性益菌)
  • 克菲爾(Kefir):以牛奶、羊奶或山羊奶與克菲爾菌(細菌與酵母混合培養物)製成的乳飲品
  • 酸菜(Sauerkraut):以白菜與鹽發酵而成
  • 泡菜(Kimchi):韓式發酵食品,由大白菜、蘿蔔、大蒜、薑、辣椒、魚露與鹽製成
  • 味噌(Miso):日本發酵糊狀調味料,由黃豆、鹽與麴(多從米或大麥中培養)製成
  • 天貝(Tempeh):印尼發酵食品,由整顆黃豆與根黴菌培養製成,富含蛋白質
  • 其他:康普茶(世界各地)、印度煎捲餅(印度)、納豆(日本)

小提醒:如果你是第一次嘗試發酵食物,請從少量開始,以避免消化不適。

韓國特色泡菜等發酵食品因其健康益處風靡全球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韓國特色泡菜等發酵食品因其健康益處風靡全球。

纖維是益生元,可為益菌提供營養,並促進腸道規律運作。

研究顯示,高纖飲食有助降低腸胃疾病風險,並支持體重控制。

高纖食物包括:

  • 全穀類(如燕麥、藜麥、糙米)
  • 豆類(如扁豆、鷹嘴豆、黑豆)
  • 水果(如蘋果、香蕉、莓果)
  • 蔬菜(如西蘭花、胡蘿蔔、洋薊)
  • 堅果與種子(如杏仁、亞麻籽、奇亞籽)

小提醒:逐步增加纖維攝取量可避免腹脹,並多喝水以助消化。

建議將益生菌(例如酸奶)與益生元(例如漿果)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效果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建議將益生菌(例如酸奶)與益生元(例如漿果)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效果。

多酚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合物,可增進腸道菌群多樣性,並減少發炎。

常見來源包括:

  • 含有70%以上可可的黑巧克力
  • 綠茶
  • 莓果類
  • 橄欖油

小提醒:與健康脂肪(如酪梨或堅果)一起食用可增進吸收效果。

骨湯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與穀胺酸等胺基酸,有助於維護腸道黏膜完整性、減少發炎。

但目前仍需更多研究來證實這些好處。

小提醒:可加入湯品中飲用,或直接熱飲。

對腸道健康不利的食物

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人工添加物、防腐劑與乳化劑,會改變腸道細菌組成並引發發炎。

常見例子包括:

  • 包裝零食(如薯片、餅乾、泡麵)
  • 加工肉類(熱狗、香腸、培根、火腿)
  • 含糖穀片
  • 即食餐點

小提醒:選擇天然處理的零食,如堅果、水果或自製穀物棒。

部分人工甜味劑,如阿斯巴甜和糖精,與腸道菌群變化與葡萄糖代謝異常有關。

常見於:

  • 無糖汽水
  • 無糖口香糖
  • 低卡零食

小提醒:可選擇天然代糖,如甜菊糖或羅漢果。

快餐通常包括超加工、高糖菜餚,應盡量減少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速食通常包括超加工、高糖菜餚,應盡量減少。

高糖飲食會促進有害腸道菌生長並引發發炎,同時抑制益菌。

含高精製糖的食物包括:

  • 糕點與蛋糕
  • 白麵包與白義大利麵
  • 含糖飲料(汽水、能量飲料、果汁)

小提醒:以新鮮水果或黑巧克力替代甜食。

所有酒精飲品都可能破壞腸道健康,透過干擾睡眠、影響心理健康與改變腸道菌群組成來發揮作用。

儘管紅酒含有多酚,腸躁症專科營養師柯爾斯滕.傑克森(Kirsten Jackson)告訴BBC,認為紅酒對腸道有益是誤導性的說法,因為酒精本身會抵消任何好處。

小提醒:適量飲用,並搭配有益腸道的食物。

高紅肉與加工肉攝取量被認為與腸道菌群失衡和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可考慮減少攝取,改為攝取魚類、禽類或植物性蛋白。

小提醒:嘗試「無肉日」,幫助逐步減少攝取量。

小改變,大影響

麥當勞博士強調,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是改善腸道健康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纖維滋養有益微生物,促進消化健康與免疫力。」

營養師柯爾斯滕.傑克森(Kirsten Jackson)建議採取多元、以植物為主的飲食,每天攝取至少30克纖維。

她建議包括全穀、堅果、種子、水果與蔬菜,以滋養腸道菌群並預防便秘。

健康腸道的快速提醒:

  • 增加飲食多樣性(攝取不同種類植物性食物)

  • 結合益生菌(如優格、克菲爾)與益生元(富含纖維的食物)

  • 保持水分,有助消化

  • 藉由冥想、運動與睡眠降低壓力

  • 除非必要,避免濫用抗生素

傑克森表示,比起劇烈改變,小而持續的飲食調整更可行也更容易維持。每週設定一些小目標,是長期維護腸道健康的更有效方法。

透過有意識的飲食與生活選擇,你可以逐步改善消化、增強免疫力,甚至促進心理健康。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丁肇九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研究指出若能提早糞便潛血檢查的年齡,將能有效預防大腸癌;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衛福部日前公布2024年的國人10大癌症死亡率,其中大腸直腸癌位在前3名已有相當長時間,也就是說有不少人因大腸癌失去生命。另有研究指出,大腸癌的發生年齡已漸趨年輕化,在40到49歲族群的發病率上升。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國外研究發現,若糞便潛血檢查提前到40歲開始進行,效益相當顯著。

黃軒在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在 JAMA Oncology 期刊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將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的年齡:應提前至 40歲,效益顯著。研究顯示:

1.「超前部署」效益高:研究顯示,從40歲開始定期,進行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糞便潛血檢查),並持續到50歲之後,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

2.數據證明效益:與50歲才開始篩檢相比,40歲開始篩檢可讓大腸癌發生率降低21%;死亡率降低39%。

3.研究數據顯示:50歲才開始常規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癌發生率為42.6/10萬人年,大腸癌死亡率為7.4/10萬人年。而那些從40歲就開始「超前部署」,大腸癌發生率卻降到了26.1/10萬人年,大腸癌死亡率更是低至3.2/10萬人年!

什麼是FIT篩檢?黃軒說明,FIT 篩檢,全名是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FIT;糞便潛血檢查),是一種非常簡單且非侵入性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它主要是偵測糞便中是否存在「潛血」,也就是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

在40至49歲年齡段開始篩檢,每預防一例大腸癌所需的篩查人數更少,顯示使用糞便潛血檢查在年輕族群中,具有很高的效率。建議若您已年滿40歲,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考慮將糞便潛血檢查納入您的健康檢查計畫。最後黃軒呼籲「別再等了!提早糞便篩檢,為您的腸道健康多一份保障。」

相關新聞請見

健康網》癌症43年居國人奪命之首 今年擴大5癌篩檢一次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國民健康署提醒,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異常的警訊,不可掉以輕心。(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好發於50歲以上、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由於此類癌症早期警訊為陰道異常出血,若能及早察覺並接受治療,存活率相對較高。國民健康署提醒,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有些女性也可能出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等不適,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異常的警訊,不可掉以輕心。

異常出血是重要警訊

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在臉書專頁網站發文分享,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為常見,包括然而,部分女性因對疾病認知不足,可能輕忽或誤解這些警訊。平時應關注身體變化,把握治療時機,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以下為常見的迷思與澄清:

迷思1:子宮內膜癌只發生在停經後婦女。

澄清:雖然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前後的女性,特別是50-60歲,但年輕女性也可能罹患,尤其許多女性在初經或停經前後,月經不規則被視為正常,而容易忽略異常出血,延誤就醫。

迷思2: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不會得子宮內膜癌。

澄清:子宮內膜癌與性行為無直接關聯,無性經驗者也可能罹癌。而子宮頸抹片主要是藉由刮取子宮頸細胞觀察可疑的病理變化,僅少數(10%)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惡性細胞從內膜剝落至子宮頸,並隨子宮頸抹片檢查時被發現。故抹片結果正常但有異常症狀者,仍應儘速就醫。

子宮內膜癌與性行為無直接關聯,無性經驗者也可能罹癌。(圖取自freepik)

研究指出BMI超過30 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大增

國健署表示,子宮內膜癌常見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長期月經異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婦癌家族史,以及曾長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藥物等,國外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肥胖比例為50-70%。隨著臺灣生活型態日益西化,肥胖人口逐年上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也呈現持續攀升的趨勢。根據國內研究進一步發現,我國肥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女性的2倍,顯示控制體重對於預防子宮內膜癌具有重要意義。

體重管理護健康 早期就醫有保障

國健署提到,目前雖然尚無國際公認合適的子宮內膜癌篩檢工具,但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20–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配合健康飲食與體重控制,則可進一步降低相關癌症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女性朋友,若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出血或其他不尋常症狀時,務必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診斷與處置,並將健康行動融入日常,為自己累積長期的健康基礎,降低罹病風險,及早行動掌握健康主動權,擁抱更精采的人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中醫指出,中醫觀點痘痘長在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發生原因,下頷的痘痘經常伴隨有婦科問題;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28歲女性因為下巴跟下頷反覆長大暗瘡長達一年,一直沒有改善,在皮膚科之過抗生素,也擦過外用酸類保養品,一旦停藥過一陣子用又復發,也試過苦瓜茶沒效。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中醫觀點痘痘長在不同的位置代表不同的發生原因,而下頷的痘痘經常伴隨有婦科問題。

羅珮琳在臉書專頁「羅珮琳醫師 Pei-Lin, Lo M.D.」發文指出,額頭的痘痘通常和心火旺睡眠不足有關,鼻周是腸胃系統,左邊臉頰屬肝,右邊臉頰屬肺,而下巴處通常和便祕有關,而下頜的痤瘡則是對應骨盆腔以及婦科的問題,所以痘痘問題並不單純只是火氣大造成的,尤其是下頷的痘痘經常伴隨有婦科問題。

羅珮琳詢問病患月經週期是否規律,病患自述初經開始就沒有非常規律,再加上病患本身體重過重,因此懷疑是多囊性卵朝症候群,有一部分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是會伴隨有嚴重的痤瘡。因此在治療策略上以月經週期療法補腎調經為主,再加上治療痘痘的清熱解毒的藥為輔助,大約治療半年後月經規律後痘痘就改善很多。

苦瓜只適合單純的熱性體質的青春痘

羅珮琳提到,《本草綱目》記載,苦瓜味苦、性寒、無毒,具有除邪熱,解疲乏,清心明目,而苦瓜子,味苦、性甘、無毒。具有益氣壯陽之功。苦瓜性寒能除熱,治療青春痘僅適合單純的熱性體質,但不是所有的痘痘問題都只是熱性體質「火氣大」所造成,性荷爾蒙、腎上腺功能、甲狀腺功能異常都可能造成反覆發作無法治癒的痘痘,因此發生痘痘的原因還需要仔細鑑別。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